Mo Ieong

【金馬60】沒有一句得獎感言的最佳攝影 — 余靜萍

「第60屆金馬最佳攝影 — 」攝影機把鏡頭聚焦於台下五位入圍的攝影師 — 余靜萍、陳麒文、許之駿、包軒鳴、Kartik VIJAY,各人屏息靜氣。 「得獎的是⋯⋯」滿島光一臉期待的笑容,把結果公佈的責任交給身邊的搭擋許光漢。 許光漢看了看得獎名單,緊張得呼了一口氣,「余靜萍,《(真)新的一天》!」穿著灰色長外套的余靜萍起來,一連鞠了兩個躬,她上台時抓抓平頭,一臉不可置信地從滿島光手中接下最佳攝影的獎座。「資深攝影余靜萍繼以少年的你於香港電影金像獎創下紀錄後,今年也以《(真)新的一天》,成為首位獲得金馬獎的最佳攝影的女性攝影師⋯⋯」一段關於余靜萍的簡介伴隨著久未停止的歡呼與拍掌聲一邊廣播著。 余靜萍在台上深深地再次鞠躬致謝,正當大家期待著這位首位金馬獲獎的女攝影師發表感言,她卻一個帥氣的轉身直接退回台下。 不發一言的致辭卻最為深刻。那天是余靜萍 48 歲的生日,這個獎大概是最好的禮物了。 網上一片呼聲中,不乏再次以「已故香港歌手遺孀」的身分去介紹余靜萍。其實這個向來低調的攝影師,早已是各大電影頒獎禮的席上客,而且獲獎無數。雖然在台上沒有分享,但於頒獎禮前其實她也接受了媒體的訪問,分享了入圍 60 屆金馬獎的感受。「在業界一直沒有一個女性在攝影,或者是在技術類可以被大家認識,其實技術不分男女,可以跨越很多事,只要你有熱情,只要你夠專注,然後只要你夠尊重你的職業你的身分,我覺得都可以發光。」她總愛穿著素色的衣服,架著粗框眼鏡、不施脂粉,一臉認真的跟你談電影。 她曾被導演曾國祥稱讚過,她是個「很懂演員」的攝影師。余靜萍自己其實怕面對鏡頭,因此在允許的條件下,她會嘗試以手持攝影機捕捉演員舒細膩的表情動作,盡可能地給予對方更自由的表演空間,最終目的就是想讓演員忘記攝影組的存在,才能得到最自然的畫面,也因此,當年拍攝《百日告別》時她堅...

肉體的連結抑或綑綁:繩縛的虐戀之夜

訪問及活動花絮:https://youtube.com/shorts/vrwiBZiuc4I?si=61gYvRr3FDq3yiVX 本月 17 日晚上於 The Fringe Club 的 After Sunset Festival 舉行了一個名為 Night of Obsession(虐戀之夜)的展覽。所謂虐戀,是將快感與痛苦結合而成的產物,又或者,藉由痛苦而獲取快感。每位藝術家為了創作,多少都需要有種痴迷和沉溺,去探索痛苦,從而展示自己的美學。而虐戀之夜,就是為了展現這份執著 — 受展覽攝影師小丁的邀約,我們參加了一場名為《律.青豆》繩縛的演出。 繩縛 (縛り shibari)—  一門源於情色文化的技藝,也是一門探討身體、關係、情緒與慾望之間關係的學問,當中包含了美學、技巧與情慾。 「痛苦,是一種強烈而真實的感覺,它能把肉體及情緒連繫,可是卻並不討好,危險又難以控制,我們總對痛苦敬而遠知,只把它當作一個保障人身安全的官感機制。」作為日式傳統繩縛師,繩手Shi Shi 利用繩索,一拉、一扯,把繩模的肉體和情緒同時綑綁在一起。是次演出刻意減省了一般情慾流動的元素,聚焦於對他人身體的認知和「繩」本身於空間中的存在感,以純美學的方式與觀眾現場互動。 當晚兩位繩模 — Ritsu 和 Caylyn,穿著膚色的內衣,以近乎於赤裸的姿態演出。二人輪流讓 Shi Shi 綁繩,先是 Ritsu,後是 Caylyn。繩手Shi Shi 把麻繩由胸頸繞至腰身,再打結以套牢。過程中繩模放鬆站著,直至繩索把她們的身體束緊,肉感的身體讓勒緊的感覺更為明顯,那是以純粹肉身展示繩縛的形態。Shi Shi 刻意留下她們四肢的自由,好讓她們於場地中來回走動。每當二人經過,我跟其他觀眾一樣,都退後兩步、屏著呼吸,生怕阻擋到她們的路線,而近距離觀察她們...

【WHY NOT BOLD】「有種來踢館!我沒有很好打,我會留手。」跨性別武術家 許瑋楓 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WjSe1JLdNw 在香港談性小眾平權,不是甚麼新鮮事。 從 1991 年立法局通過同性性行為非刑事化、1996 年《性別歧視條例》生效、2013 年政府成立「消除歧視性小眾諮詢小組」,直到近十年間倡議的同性戀婚姻(雖則我們到今天仍面對著立法會議員強調一男一女結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優良文化)⋯⋯無可否認,香港的性別教育絲毫談不上前衛,但也緩慢地、階段性地,朝著平權的方向有所進展。跨性別者在 2023 年的社會仍然從屬性小眾,卻已經不算罕見了。 若然時光倒流至 80 年代,又是怎樣的一片光景?「負面程度大概跟吸毒、從事色情事業差不多吧!」現年 43 歲的許瑋楓 (Terry Hui) 是一名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女,也是一名武術家,主攻跆拳道和韓國合氣道。Terry 留著長髮,穿著裙子,卻仍然保留著豪爽的性格(她形容為麻甩)和陽剛的聲線。你要了解她,最好先了解甚麼是「性別薑餅人」:性別認同、性別表達、生理性別以及性傾向都是分開的組成部分 — 性別具有流動性,也並非二元。簡單來說,Terry 作為跨女,喜歡的是女性;她以女裝打扮,性格卻不像普遍女孩子般陰柔。 青少年時期, Terry 是個「極之污糟的麻甩佬」,身邊人大概想也沒想過,這個麻甩的軀殼下是個女性的靈魂。性格甚為爽朗的 Terry “come out” 的方式也很乾脆,「把他們單獨約出來,直接以女裝出現,就這麼簡單。」只要有人問,她就會講。當然,也有沒那麼簡單的例子,例如當年的女朋友。女朋友得悉後晴天霹靂,卻同時又不太意外,作為親密的另一半,早就察覺到他的不同之處。勉強絕對換不來幸福,事情發展到最後,二人以和平分手告終,雙方卻大方地保持著良好關係,「她經已結婚,還有兩個小孩,她的婚禮我也有去幫忙!」這段關係結束了十多年...

為何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

一家專門為女性藝術家設立的博物館,有需要嗎? 回答這條問題前,不如由問題開始。美國歷史學家 Linda Nochlin 於 1971 年出版的 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為何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這句驟聽之下非常的沙文主義,似在責難女性無法偉大,其實卻狡猾地歪曲了問題的本質。我們先把話說清楚,Linda 的出發點並非歧視女性藝術家,而是深入探研造成此情形的成因,例如制度、社會結構等造成性別不平等。美國國家女性藝術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Women in the Arts,簡稱NMWA)是全球首個以支持女性為創立使命的博物館。經過兩年的翻新後,於今年秋季重新開放博物館董事會主席 Winton S. Holladay說:「儘管有人表面上說一切都在改變,但藝術界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依然存在,使我們的倡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我們正帶著大膽的願景和宏偉的計劃向前邁進。」博物館的領導層將在未來的節目和展覽中更加強調多樣性。而館長 Susan Fisher Sterling 表示:「我們肩負著雙重使命:展示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並在更廣泛的領域進行倡導,」她說:「我會說形容 NMQA 既是一個博物館,也是一個擴音器。」性別和種族不平等仍然普遍存在於畫廊、博物館收藏、展覽以及藝術市場上。 曾獲奧斯卡提名的電影製作公司 Smartypants 最近跟 NMWA 合作,製作了一系列以當代女性藝術家為題的短片《焦點:工作中的藝術家》( In Focus: Artists At Work ) ,並在關閉兩年後於十月重開的 NMWA 中展出,聚焦八位創新且多元的藝術家。這個系列的短片重點介紹個別女性藝術家,講述她們的創作背景和實踐方式,並揭示追求平等的倡議 — 無論是藝術家自身的努力...

關於離婚,我學到的其實是⋯⋯

沒有人結婚是為了離婚;結婚是為了幸福,但離婚也是。離婚在今天的社會並不是一件大事,畢竟在離婚率高企的情形下,一段美滿的婚姻關係反而少見。 今天邀請到的是 Sia Cooper。她是一個著名的「壞媽媽」,不僅是一名私人健身教練、一個經營著社交平台 “Diary of a Fit Mommy” 的 KOL(她可是個擁有超過一百萬追隨者的認證用戶)、兩個孩子的母親,並且是一名曾經離婚又再婚的女士。至於為甚麼被稱為「壞媽媽」?身為一個有刺青又愛健身的她可是曾飽受網抨擊的「不良母親」,她甚至笑言:「如果每一次我被說是『壞媽媽』都可以得到錢的話,我現在肯定非常富有!」 大家對這位於人前高舉著孩子健身的 Fit Mommy 並不陌生,但今天要談的卻是 Sia 曾經被定義為「失敗」的一段婚姻。 她和前夫 Grady 七年的婚姻關係中,裂痕其實早就出現。打從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後,二人的關係就開始改變。初為人母的 Sia 把所有時間都投放在初生的孩子身上,尤其因著她被雙親拋棄的童年,她立志要成為一個稱職的媽媽。她形容:「幾乎所有情況下,我的兒子都是排第一位的」。努力照顧孩子的同時,她還要跟產後抑鬱症抗爭,面對種種的壓力下,他們的婚姻開始失去火花。 結婚將近四年時,Sia 生下了第二個孩子,也開始感受到丈夫的不滿 — 二人缺乏性生活,基本上就像是合作養育孩子的室友。丈夫嘗試跟她坦白自己的需要,她卻對此不以為然。光是照料剛生新生兒和一個兩歲的孩子,已經讓她疲於奔命,加上繁重的工作,她坦言:「我最不願意的就是性愛,它對我來說已成為一項苦差事。」隨著日子流逝,丈夫的挫折感越來越強烈。對於 Sia 來說,孩子和工作遠遠都置於婚姻前面,而丈夫則被擱在一旁。最終,他們形同陌路,當二人意識到一切感覺經已無法重新點燃,唯有選擇離婚。 離婚過程進行了六個月,...

藝術家媽媽的抉擇 — 一位母親 22 年的自白

母職是長時期且五味雜陳的過程,非單一品味的甜蜜母子圖或犧牲自我的偉大聖母圖所能表達。 汪曉青 「母親」象徵著的是犧牲抑或創造? 母親創造了孩子的生命,然而打從孩子脫離母體開始,母職這個身分也開始面臨自我的犧牲 — 時間、精神、社交、甚至原本的生活軌跡。懷胎十月,相信沒有人會質疑母親的偉大,經歷過懷孕過程的女性應該會有更深的感受。 姜貞吟(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曾說過:「女性婚後進入父權家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一個是『太太』,也就是某家庭的『媳婦』,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則是母親。」傳統觀念中,女性經常被期待要承擔繼承父子世系的責任,同時也被定位為照顧者、支持者、家務負責者以及生育養育者的角色。於不同的階段,這些角色會帶來各種不同的責任和義務,可算是一種家庭性別政治的傾斜。 種種對於女性成為人母後苛刻的傳統觀念,卻讓「母親」這個角色於生兒育女後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許多媽媽在產後不得不放棄工作、難以與朋友聚會、全身心地投入照顧孩子,並時刻將孩子置於首位。當面臨家庭和事業之間的抉擇時,應該做一個合格的母親,還是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彷彿成為了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 也大概並不是天下間所有母親都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迎接新生命,例如她,汪曉青。來自台灣的藝術家汪曉青與丈夫 2000 年於英國攻讀博士期間意外懷孕,她坦言當時感覺就像「人生被毀滅」。「我一開始很抗拒有小孩這件事,於是開始去尋找,為什麼會有這樣強大的抵抗在我身上發生?」生育原不屬於汪曉青的人生計劃,而當她選擇無奈接受了懷孕的事實後,更要面對各種孕期的各種不適,當時,她強烈地感到精力和自我都被剝奪。 「對於處於母職者的我,竟成了一種無以慰藉且難以避免的疲勞轟炸,而這也成為我創作此系列作品的原動力。」於是乎,掙扎於母職的汪曉青開展了一件無了期的作品,名為《母親如同創造者》(...

如果她們能擁有更多時間 — Stories of Second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6WuUOeJT4 粉紅 10 月,這種傳統上代表著浪漫與溫柔的顏色,別忘了它還象徵著國際乳癌關注月 (Breast Cancer Awareness Month)。 英國乳癌研究及慈善組織 Breast Cancer Now 於九月下旬推出了廣告企劃 “If I had more time” ,邀請了九位不同背景,而同樣患有擴散性乳癌*(Secondary Breast Cancer)的女性,分享她們患病後的生活,以及「如果你能擁有更多時間」對她們的意義。而隨著乳癌關注月的結束,23 日釋出了一部五分鐘的紀實式短片 Stories of Secondary,其中包括了一些未公開的訪談片段。 紀錄片選擇於這些女性各自的家中拍攝,與她們進行近距離的對話。家,這個被稱為避風港的地方,讓她們在感覺最安全、與外界的困苦隔絕的牆壁內,剖白她們最真摯的願望、恐懼和遺憾。她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看見兒子結婚、周遊列國、紋完身上的刺青、向身邊人表達愛意,告訴她們心愛的人他們的重要性 — 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日常小確幸 。其中一名受訪者解釋了她如何試圖在剩下的六個月壽命中給她女兒「一個完整的人生」。面對不可抗的病魔,她們很脆弱;然而她們坦率的分享卻充滿力量。 如果醫生早點告訴我轉移性乳癌的風險,我本可以與我的家人多共度好幾年的時光。 Patricia Swannell 其中一名受訪者 Patricia Swannell 在拍攝後幾週後便不幸去世,她原以為定期覆診能察覺到乳癌復發跡象,豈料到了出現劇烈的髖部疼痛時,她的腹部和骨骼已經有大範圍的擴散性腫瘤。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Patricia 致力於提高大眾對擴散性乳癌徵兆和症狀的認識,以便更多人能夠及早被診斷並在病情進一步惡化前...

Beckham 第二季:Victoria Beckham

自從十月初的自傳式紀錄片 Beckham 在 Netflix 上映後,Beckham 的熱潮便未曾減退,這對標誌著流行文化的夫婦毫無疑問引起了一波社交媒體上的熱議。名人圈的八卦話從未使人厭倦,外界總想從鎂光燈下找尋各種蛛絲馬跡,窺探他們紙醉金迷的生活。於是,大量的網絡文章集中圍繞著 Beckham 的球員生涯、二人的相識經過和 Beckham 曾經的婚外情作討論。Beckham 在製作上絕對是佳作,然而外界卻鮮有提起 VB ( Victoria Beckham ) 的個人成就。如今,VB 已經成為了知名的時裝設計師和潮流指標,如果只把她的名字與成功的婚姻或 WAGs(球員太太團)掛勾,對她確實不公平。 她的努力和成就,其實遠遠不止作為一代球星背後的女人。 在 VB 成為時尚偶像、母親或 David Beckham 之妻前,她曾是英國流行女子組合 Spice Girls 的成員。Spice Girls 由五位以 Posh、Sporty、Baby、Scary 和 Ginger Spice 五種個性組成,他們在90年代末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女團,憑著 Wannabe、Say You'll Be There 和 Spice Up Your Life 這些熱門歌曲成名。Victoria 就是當中的 Posh Spice(高貴辣妹)。 然而,回看這段經歷,她卻是 Spice Girls中格格不入的存在。 在 Spice Girls 的時光真的很有趣,但我從來不是最好的歌手或舞者。 Victoria Beckham Spice Girls 於 1995 年的暢銷單曲 Wannabe 中,Victoria 是唯一一位在歌曲中沒有獨唱部分的樂隊成員。即使在組合於 2000 年解散後,她也是最後一位嘗試獨唱的成員。2016年的 Vogu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