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UP BOLD

【金馬60】沒有一句得獎感言的最佳攝影 — 余靜萍

「第60屆金馬最佳攝影 — 」攝影機把鏡頭聚焦於台下五位入圍的攝影師 — 余靜萍、陳麒文、許之駿、包軒鳴、Kartik VIJAY,各人屏息靜氣。 「得獎的是⋯⋯」滿島光一臉期待的笑容,把結果公佈的責任交給身邊的搭擋許光漢。 許光漢看了看得獎名單,緊張得呼了一口氣,「余靜萍,《(真)新的一天》!」穿著灰色長外套的余靜萍起來,一連鞠了兩個躬,她上台時抓抓平頭,一臉不可置信地從滿島光手中接下最佳攝影的獎座。「資深攝影余靜萍繼以少年的你於香港電影金像獎創下紀錄後,今年也以《(真)新的一天》,成為首位獲得金馬獎的最佳攝影的女性攝影師⋯⋯」一段關於余靜萍的簡介伴隨著久未停止的歡呼與拍掌聲一邊廣播著。 余靜萍在台上深深地再次鞠躬致謝,正當大家期待著這位首位金馬獲獎的女攝影師發表感言,她卻一個帥氣的轉身直接退回台下。 不發一言的致辭卻最為深刻。那天是余靜萍 48 歲的生日,這個獎大概是最好的禮物了。 網上一片呼聲中,不乏再次以「已故香港歌手遺孀」的身分去介紹余靜萍。其實這個向來低調的攝影師,早已是各大電影頒獎禮的席上客,而且獲獎無數。雖然在台上沒有分享,但於頒獎禮前其實她也接受了媒體的訪問,分享了入圍 60 屆金馬獎的感受。「在業界一直沒有一個女性在攝影,或者是在技術類可以被大家認識,其實技術不分男女,可以跨越很多事,只要你有熱情,只要你夠專注,然後只要你夠尊重你的職業你的身分,我覺得都可以發光。」她總愛穿著素色的衣服,架著粗框眼鏡、不施脂粉,一臉認真的跟你談電影。 她曾被導演曾國祥稱讚過,她是個「很懂演員」的攝影師。余靜萍自己其實怕面對鏡頭,因此在允許的條件下,她會嘗試以手持攝影機捕捉演員舒細膩的表情動作,盡可能地給予對方更自由的表演空間,最終目的就是想讓演員忘記攝影組的存在,才能得到最自然的畫面,也因此,當年拍攝《百日告別》時她堅...

That’s not me 台裔模特兒被強行以AI換臉?

台裔模特兒 Shereen Wu 早前為設計師 Michael Costello 擔任其品牌模特兒走秀,以無酬工作方式來換取曝光機會。在工作結束後,Shereen 發現設計師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將 Shereen 走秀的照片換成另一位面目全非的白人女性,感覺是完全不被尊重,但 Costello 堅持認為 AI 換臉是未來大趨勢,並不覺得存在問題。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hereen Wu(@shereenwu)分享的貼文 Shereen 決定將事件公布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平台,亦有向品牌設計師 Costello 當面對質,但設計師試圖將責任推卸到大會攝影師身上。種種行為更令大眾開始質疑設計師存在種族歧視問題。 Shereen 亦有透露當初品牌設計師 Costello 選她走秀是因為喜歡她,但事實真相卻是原本要為是次走秀的模特兒臨時失約,在後補人選之中,只有 Shereen 能穿下那套衣服才決定找她替上。Shereen 表示:「我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你的作品被偷是多麼難過的事。這是非常不人性的。我們之所以成為人類,就在於我們有能力創造美麗的事物,而將這種美麗扭曲成醜陋的東西,是很可怕的想法。」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Shereen Wu(@shereenwu)分享的貼文 隨著 AI 潮流,時裝界亦開始引入 AI 模特兒,大趨勢所在,未來可能真的會取代真人模特兒的工作機會。話雖如此,但在不被通知的情況之下強行 AI 換臉,是一件極為離譜以及不尊重的行為,事後甚至連一聲道歉都沒有。 公開討伐設計師 Costello 可能亦會令 Shereen 受到品牌封殺的後果,但她仍然勇敢面對,堅持捍衛自己的權利。回想今年發起的 Me Too 運動,...

如果她們能擁有更多時間 — Stories of Second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6WuUOeJT4 粉紅 10 月,這種傳統上代表著浪漫與溫柔的顏色,別忘了它還象徵著國際乳癌關注月 (Breast Cancer Awareness Month)。 英國乳癌研究及慈善組織 Breast Cancer Now 於九月下旬推出了廣告企劃 “If I had more time” ,邀請了九位不同背景,而同樣患有擴散性乳癌*(Secondary Breast Cancer)的女性,分享她們患病後的生活,以及「如果你能擁有更多時間」對她們的意義。而隨著乳癌關注月的結束,23 日釋出了一部五分鐘的紀實式短片 Stories of Secondary,其中包括了一些未公開的訪談片段。 紀錄片選擇於這些女性各自的家中拍攝,與她們進行近距離的對話。家,這個被稱為避風港的地方,讓她們在感覺最安全、與外界的困苦隔絕的牆壁內,剖白她們最真摯的願望、恐懼和遺憾。她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看見兒子結婚、周遊列國、紋完身上的刺青、向身邊人表達愛意,告訴她們心愛的人他們的重要性 — 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日常小確幸 。其中一名受訪者解釋了她如何試圖在剩下的六個月壽命中給她女兒「一個完整的人生」。面對不可抗的病魔,她們很脆弱;然而她們坦率的分享卻充滿力量。 如果醫生早點告訴我轉移性乳癌的風險,我本可以與我的家人多共度好幾年的時光。 Patricia Swannell 其中一名受訪者 Patricia Swannell 在拍攝後幾週後便不幸去世,她原以為定期覆診能察覺到乳癌復發跡象,豈料到了出現劇烈的髖部疼痛時,她的腹部和骨骼已經有大範圍的擴散性腫瘤。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Patricia 致力於提高大眾對擴散性乳癌徵兆和症狀的認識,以便更多人能夠及早被診斷並在病情進一步惡化前...

開往 Oxford 的魔法列車 — 妙麗重返校園了!

妙麗即將登上開往 Oxford University 的快車重返校園了! 現年 33 歲的 Emma Watson 報讀了該校的兼讀碩士學位,主修創意寫作。她曾在今年四月時接受 Financial Times 訪談時透露,她在疫情 lockdown 期間開始寫詩,啟發了她對寫作的熱愛,並以愛、友誼和親密關係等主題創作散文。 她穿著黑色禮袍、白襯衫和黑絲帶,於上週六在 Oxford 的 Sheldonian Theatre 低調地出席了正式的入學典禮。當中一名學生更開玩笑說:「這是我自從 Harry Potter 電影以來,第一次看到她穿著禮袍。」 多虧了電腦魔法,她每年只需親自前往大學四、五天,其餘課程則可以於線上完成。 其實 Emma 跟 Oxford University 一直有著淵源,她從小在 Oxford 長大,早於 2011 年於美國 Brown University 就讀英國文學學士期間,曾到 Oxford University 的 Worcester College 攻讀了一年的本科課程;而且在 2016 年,因著 Beauty and the Beast 的角色讓她成為該校的 Lady Margaret Hall 的訪問學者,並被邀請參加辯論和學院的演講。 當年在 Harry Potter 拍攝開始前,導演要求三個小演員(哈利、榮恩、妙麗)為角色寫一篇人物小傳 — Daniel(哈利)大概寫了一頁、Rupert(榮恩)根本沒寫,而 Emma(妙麗)則寫了厚厚的一疊!這後小插曲一直流傳了多年,大家都不得不佩服導演的選角眼光。而在片中飾演女學霸的 Emma 在現實中也同樣厲害,她於 2008 年的 A-Level,取得英文、地理及藝術三科 A的成績。雖然大學時曾因拍電影而數次中斷學業,但繼續進修的決心似乎從來都沒有...

#一個女仔去留學 — Red is Polly

我將不再是亂拍亂剪一通的 creator,我想做專業的 wildlife filmmaker! 容我簡單而隆重地宣布,旅遊 YouTuber #RedisPolly 要去留學啦! 由 2017 年富士山系列,到 #一個女仔 去非洲大草原、去南極冰川、去中南美⋯⋯ Polly 這六年間帶著大家走遍許多冷門的旅遊國家,一手是攝影裝備,一手是行李,面對著鏡頭,把世界角落的風景都剪進了她的旅遊影片中。當大家都在期待下一個她會到訪的國度,在十月初,她向觀眾們坦言,她已經到英國開始讀碩士課程了! Polly 選擇的是 UWE Bristol 的 MA Wildlife Filmmaking,名符其實就是學習野生動物攝製。這個與英國 BBC 自然歷史部(NHU)合作舉辦的課程,務求讓學生於修畢課程後具備技能、經驗和知識,可滿足從網絡到廣播的所有製作領域的初級職位需求。熱愛野生動物的她最受看Discovery Channel 和 BBC 的紀錄片(也愛看《獅子王》),她曾到南非當動物義工,跟獅子老虎大象近距離接觸,絕非只有「喜歡」這麼簡單。 近年不乏獨遊的女 vlogger,Polly 之所以在云云之中脫穎而出,除了因為所到之處夠獨特,也因著她一直堅持的高質素製作,不少網民也大讚她的影片可媲美電視台的旅遊節目。雖然如此,她卻自知自己的不足,她不曾受過專業的訓練,剪片拍片純粹靠自學。作為第一個香港人報讀這個課程,Polly「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方面在出發前做足資料搜集,另一方也想著自己的創作即將成為其他國家人士對香港人的觀感。 當這個年代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機拍片,人人都有機會成為 YouTuber,Polly 仍然很認真對待自己的製作。她不想當個「亂拍亂剪一通的creator」,她想繼續進修,真正成為「專業的...

《50 60 70》張艾嘉 (2023)

2004 年,張艾嘉執導的電影《20 30 40》成為當年唯一一部入圍柏林影展競賽部分的華語片,這部浪漫喜劇描寫了二十歲的李心潔、三十歲的劉若英及四十歲的張艾嘉三個年齡階段的女性三段不同的情感故事,反映了不同年代女性的掙扎和蛻變。電影上映將近 20 年,仍然被視為女性電影的經典,同時成了張艾嘉自導自演的代表作。 入行半世紀,張艾嘉今年 70 歲了。許多與她同輩的女星都早已退下火線、踏入享受人生的階段,然而對她來說,「人到了這年紀還能繼續工作,反而覺得很幸福。」 假如今天她要開拍《50 60 70》,這大概可以製作成一齣紀錄片,劇本經已準備好了。 50 我希望電影會是我的一生一世,電影和感情對我都是不可缺的。 正值 50 歲的張艾嘉拍了《20 30 40》,《時代》雜誌曾報導她為「這位資深藝人可能才剛臻至黃金時期;張艾嘉一直不斷地往上爬,是名副其實的東方藝人,堪稱是永不褪色的旭日。」這段形容彷彿揭示了張艾嘉往後至今的人生,她早已把演員這個職業與人生緊緊繫在一起。2001 年電影《地久天長》開拍前,她的兒子在上學途中被綁架,事件轟動一時。雖然此事對她造成一大打擊,但她並沒有因此而辭演,反而以專業的態度繼續拍攝,演出一名照顧血友病兒子的堅毅母親,結果憑此角再次奪得第 21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在《20 30 40》一個宣傳的訪問中,記者希望她為自己人生的上半場和下半場作一個小總結,她真誠地分享:「幸虧我自己不是一步登天的人,也不是所謂的偶像派,所以我特別用功特別勤奮,一步一步地做到今天,我很開心。我也不是什麼美女,只知道演戲對我很重要,自己一直都很嚴厲地去對待演藝生涯,我不是做十年八年賺完錢就拍拍屁股走人,我希望電影會是我的一生一世,電影和感情對我都是不可缺的。」 60 我一輩子都在解決問題⋯⋯不一...

她能在黑夜,給我太陽 ─ 獻給潘迪華

關於老上海的流金歲月,也許你會想起夜總會裡搖擺的爵士風味、以西方音樂編曲的華語老歌、輕快復古的 Charleston Dance、幽幽地邊問著《何日君再來》,一邊《等著你回來》⋯⋯ 秋夏交際,在 M+ 以宋懷桂之名策展的同時,CHAT 六廠拋出了另一條問題:誰是潘迪華?這兩位生於 1930 年代的中國女性皆擁有傳奇一生 — 一位被尊稱為「宋女士」,另一位被親切地稱為「潘姊姊」;前者同時擁有「藝術先峰」、「商界精英」、「文化大使」及「時尚教母」的身份,而後者被譽為「在香港以外最知名的香港歌手」。這兩位女性在五、六十年代都被視為中西文化交融的推手。 潘迪華出生於上海,於 1949 年移民香港。在正式成為歌手之前,她曾在夜總會擔任歌女。她是個骨子裡的上海淑女,她原名叫潘宛卿,她偏愛用洋名Rebecca Pan。潘迪華與李小龍是摯友,當年李小龍於《精武門》中的一句「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讓民族主義頓時抬起頭來;與此同時,潘迪華深切體會到中國的文化藝術尚未強大,一直期望將中國的音樂文化帶入西方。 潘迪華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加入歌壇,她於六十年代是香港首位簽約英國 EMI 的歌手,出版《中曲西詞》專輯,把多首中文歌曲配上英文歌詞。「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有一日,中文歌曲可在國外飄揚。」她如是說。60 年代,潘迪華被稱為「旅行歌手」,代表香港走遍世界各地演唱,真正的唱好香港。她的首張唱片中就曾記述這樣的一段往事:「她除擅國語﹑英語歌外﹐又兼唱日本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蘭西語﹑馬來語﹑阿拉會語﹑暹羅語等歌曲﹐是一位更國際化的歌星。當她唱一首當地人士不熟悉的歌前﹐先用英語解釋其內容﹑然後引吭﹐又怡以動作來配合。」她身穿旗袍,即使在外國演出,也不僅僅為了迎合當地觀眾而演唱外語歌曲,反而將華語作品帶到當地,作為一名歌手,她一直專注於推廣自己國家的文...

2023 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 社會記者大戰新晉填詞L

2023 金馬獎入圍名單公佈!四部港產片皆獲提名,其中又以兩名香港新生代女演員 — 余香凝和鍾雪瑩角逐影后之位最為矚目:《白日之下》和《填詞L》(原名《填詞撚》)兩部港產片乍聽之下已知風格迥異:一齣以社會公義為題材,另一齣則以喜劇形式勾劃追夢少女的成長;兩位演員於電影中的形象和演繹更是截然不同:一個是眼底滲著沉重的記者,一個是初出茅蘆、熱血當頭的填詞人。偏偏,兩個差天共地的角色都有著同一股反叛基因,為了自己一套原則勇往直前⋯⋯ 你又屬於哪一個陣營? 《白日之下》 從每個記者口中聽到的都是不放棄,想報導真相。 余香凝 由余香凝飾演的偵查組記者曉琪為揭露殘疾院舍監管問題不惜潛入殘疾院舍「彩橋之家」,把裡頭發生的殘酷景況暴露於日光之下 — 院舍的監管問題、記者在劣勢下堅守的良知,虐待事件背後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剛誕下二胎的 Jennifer 日前得悉入圍最佳女主角時激動表示:「我知道坐月子不能哭,但我真的要哭了!」 電影改編自社會真實事件,Jennifer表示情節當中揭露種種於殘疾院舍裡發生的問題,讓她在拍攝期間心情沉重。的確,近年有不少香港電影皆取材自社會上鮮為人知的問題或基層困境,究竟能否參照韓國電影般於上映後引起社會討論,從而扭轉現況?抑或像《白日之下》的預告中所言,即使有迴響,仍然改變不了這個世界? 《填詞L》 ⋯⋯謝謝廣東歌,黃鐦黃綺琳(監製、導演)剛剛約了我今晚食燒肉,就像當初叫我一起拍電影如此即興又認真,我會多吃幾塊 ! 鍾雪瑩 鍾雪瑩飾演的高中女生羅穎詩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因誤信師長的「讒言」而立志要當填詞人,十年間為了堅守使命奇招百出,誰知她在一波三折的夢想路上非但當不上「填詞人」,反而淪為「填詞撚」 — 夢想很遠,包袱很重。正如導演所說,這是一個「我為了成為填詞人所做過的那些戇鳩事」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