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h6WuUOeJT4
粉紅 10 月,這種傳統上代表著浪漫與溫柔的顏色,別忘了它還象徵著國際乳癌關注月 (Breast Cancer Awareness Month)。
英國乳癌研究及慈善組織 Breast Cancer Now 於九月下旬推出了廣告企劃 “If I had more time” ,邀請了九位不同背景,而同樣患有擴散性乳癌*(Secondary Breast Cancer)的女性,分享她們患病後的生活,以及「如果你能擁有更多時間」對她們的意義。而隨著乳癌關注月的結束,23 日釋出了一部五分鐘的紀實式短片 Stories of Secondary,其中包括了一些未公開的訪談片段。
紀錄片選擇於這些女性各自的家中拍攝,與她們進行近距離的對話。家,這個被稱為避風港的地方,讓她們在感覺最安全、與外界的困苦隔絕的牆壁內,剖白她們最真摯的願望、恐懼和遺憾。她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看見兒子結婚、周遊列國、紋完身上的刺青、向身邊人表達愛意,告訴她們心愛的人他們的重要性 — 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日常小確幸 。其中一名受訪者解釋了她如何試圖在剩下的六個月壽命中給她女兒「一個完整的人生」。面對不可抗的病魔,她們很脆弱;然而她們坦率的分享卻充滿力量。
如果醫生早點告訴我轉移性乳癌的風險,我本可以與我的家人多共度好幾年的時光。
Patricia Swannell
其中一名受訪者 Patricia Swannell 在拍攝後幾週後便不幸去世,她原以為定期覆診能察覺到乳癌復發跡象,豈料到了出現劇烈的髖部疼痛時,她的腹部和骨骼已經有大範圍的擴散性腫瘤。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Patricia 致力於提高大眾對擴散性乳癌徵兆和症狀的認識,以便更多人能夠及早被診斷並在病情進一步惡化前...
由 Greta Gerwig 執導,Margot Robbie 和Ryan Gosling 主演的 Barbie 自上映以來便話題不斷,掀起一股 Barbiecore 熱潮,打破多項票房表現,其中於首週的全球票房已累積破 3.37 億美元,而且達成女性導演執導電影的最高開片紀錄。
正如電影開頭所說:這些女性都是芭比,芭比也都是這些女性。(All of these women are Barbie, and Barbie is all of these women) 無論你小時候曾否擁有過一個芭比娃娃,這齣電影似乎已超越了「集體回憶」,而是創造了屬於這個年代的「芭比現象」。除了幕前幕後強大的陣容和班底支持,Barbie 在各個層面都相當符合電影的「成功法則」:芭比時尚聯乘各大時裝品牌(Chanel 的心型手袋和 Birkenstocks 勢必大賣);精心設計的洗腦歌舞橋段(Dua Lipa 和 Nicki Minaj 的電影原聲帶已在TikTok);不落俗套的兩性議題「再定義」;充滿黑色幽默的向經典電影致敬(片頭的 2001: A Space Odyssey 和 The Wizard of Oz 的電影海報),彩蛋不絕,吸引各年齡層的觀眾。
一齣電影的成功的確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Barbie 並非 Greta Gerwig 第一齣爆紅的電影,而她也在訪問中大方分享了電影結局的創作動機:「我一直都想要以一個令人驚嘆 (mic drop) 而讓人感動的笑話來結尾。當回想我十幾歲時的成長過程,發育時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尷尬,充滿著一種難以形容的羞愧感,好像必須把一切都隱藏起來。而看著 Margot Robbie臉上掛著大大的笑容,以如此幸福與喜悅的心情說出結尾的那番話,讓女孩們感受到『芭比也能做到』這樣的心情,則會有趣又感動。」她在故事情節當中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