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 of Her

#一個女仔去留學 — Red is Polly

我將不再是亂拍亂剪一通的 creator,我想做專業的 wildlife filmmaker! 容我簡單而隆重地宣布,旅遊 YouTuber #RedisPolly 要去留學啦! 由 2017 年富士山系列,到 #一個女仔 去非洲大草原、去南極冰川、去中南美⋯⋯ Polly 這六年間帶著大家走遍許多冷門的旅遊國家,一手是攝影裝備,一手是行李,面對著鏡頭,把世界角落的風景都剪進了她的旅遊影片中。當大家都在期待下一個她會到訪的國度,在十月初,她向觀眾們坦言,她已經到英國開始讀碩士課程了! Polly 選擇的是 UWE Bristol 的 MA Wildlife Filmmaking,名符其實就是學習野生動物攝製。這個與英國 BBC 自然歷史部(NHU)合作舉辦的課程,務求讓學生於修畢課程後具備技能、經驗和知識,可滿足從網絡到廣播的所有製作領域的初級職位需求。熱愛野生動物的她最受看Discovery Channel 和 BBC 的紀錄片(也愛看《獅子王》),她曾到南非當動物義工,跟獅子老虎大象近距離接觸,絕非只有「喜歡」這麼簡單。 近年不乏獨遊的女 vlogger,Polly 之所以在云云之中脫穎而出,除了因為所到之處夠獨特,也因著她一直堅持的高質素製作,不少網民也大讚她的影片可媲美電視台的旅遊節目。雖然如此,她卻自知自己的不足,她不曾受過專業的訓練,剪片拍片純粹靠自學。作為第一個香港人報讀這個課程,Polly「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方面在出發前做足資料搜集,另一方也想著自己的創作即將成為其他國家人士對香港人的觀感。 當這個年代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機拍片,人人都有機會成為 YouTuber,Polly 仍然很認真對待自己的製作。她不想當個「亂拍亂剪一通的creator」,她想繼續進修,真正成為「專業的...

《50 60 70》張艾嘉 (2023)

2004 年,張艾嘉執導的電影《20 30 40》成為當年唯一一部入圍柏林影展競賽部分的華語片,這部浪漫喜劇描寫了二十歲的李心潔、三十歲的劉若英及四十歲的張艾嘉三個年齡階段的女性三段不同的情感故事,反映了不同年代女性的掙扎和蛻變。電影上映將近 20 年,仍然被視為女性電影的經典,同時成了張艾嘉自導自演的代表作。 入行半世紀,張艾嘉今年 70 歲了。許多與她同輩的女星都早已退下火線、踏入享受人生的階段,然而對她來說,「人到了這年紀還能繼續工作,反而覺得很幸福。」 假如今天她要開拍《50 60 70》,這大概可以製作成一齣紀錄片,劇本經已準備好了。 50 我希望電影會是我的一生一世,電影和感情對我都是不可缺的。 正值 50 歲的張艾嘉拍了《20 30 40》,《時代》雜誌曾報導她為「這位資深藝人可能才剛臻至黃金時期;張艾嘉一直不斷地往上爬,是名副其實的東方藝人,堪稱是永不褪色的旭日。」這段形容彷彿揭示了張艾嘉往後至今的人生,她早已把演員這個職業與人生緊緊繫在一起。2001 年電影《地久天長》開拍前,她的兒子在上學途中被綁架,事件轟動一時。雖然此事對她造成一大打擊,但她並沒有因此而辭演,反而以專業的態度繼續拍攝,演出一名照顧血友病兒子的堅毅母親,結果憑此角再次奪得第 21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在《20 30 40》一個宣傳的訪問中,記者希望她為自己人生的上半場和下半場作一個小總結,她真誠地分享:「幸虧我自己不是一步登天的人,也不是所謂的偶像派,所以我特別用功特別勤奮,一步一步地做到今天,我很開心。我也不是什麼美女,只知道演戲對我很重要,自己一直都很嚴厲地去對待演藝生涯,我不是做十年八年賺完錢就拍拍屁股走人,我希望電影會是我的一生一世,電影和感情對我都是不可缺的。」 60 我一輩子都在解決問題⋯⋯不一...

【WHY NOT BOLD】印度面孔港女靈魂 — 港印文化KOL 新德莉莉

Let’s talk about Bold.  你會如何定義 “Bold” 這個字? 無畏懼的;自信而勇敢的;顯眼突出的;大膽、放肆、超越通常的界限;粗體的。 Bold 是個多義詞,正如每個人對 Bold 的理解都不一樣。 BBOLD,BE BOLD — 與其由我們來告訴你如何 Be Bold,不如交由你來定義。這一次,BBOLD邀請了六個背景迥異的女性,從她們自身的經歷出發,分享對 Bold 的想法。 最後一位是新德莉莉 New Dellily。 New Dellily 你唔接受你自己,其他人係一定唔會接受你。 這個女生有著兩個名字:在新德里的她叫 Pranali Gupta,在香港的她叫莉莉。作為一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印度人,她的廣東話可能比印度語更流利。 擁有著異國的面孔,人們必定對你的文化背有一定的好奇心。尤其是印度 — 一個普遍香港人相對少認知和接觸的國度,「你家裡吃不吃咖哩?」、「你父母有沒有逼你結婚?」、「女生去印度是不是很危險?」與其說是歧視,更多的是未知的刻板印象;另一邊廂,當她回印度探親時,她在當地的親戚也同樣對香港好奇,莉莉面對這些問題時都充當著文化親善大使,不厭其煩地一一解答。於是有朋友建議她,不如拍YouTube吧,成為一位真正的港印文化KOL,一切就從這裡開始。 莉莉經常笑,擺甫士時也忍不住笑,友善而開朗的她人緣應該很好。偏偏這個樂天的女生小時候因著膚色而覺得自卑。 家人為了讓她融入本地文化,堅持要她就就讀本地學校。當整間學校只有她一張外國臉孔,童言無忌,午飯時間總有人指著她的午餐盒大喊:好臭!又或者,視這個外表與眾不同的小女孩為異類。這也是意料之內。小莉莉試著在香港這個地方建立自己的圈子,開始跟同學吃一樣的午餐、一起扭「Yes卡」、觀察身邊同...

【WHY NOT BOLD】有種闖進綠野仙蹤 — 藝術系獨立歌手 Dorothy La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ApUk3Od0M Let’s talk about Bold.  你會如何定義 “Bold” 這個字? 無畏懼的;自信而勇敢的;顯眼突出的;大膽、放肆、超越通常的界限;粗體的。 Bold 是個多義詞,正如每個人對 Bold 的理解都不一樣。 BBOLD,BE BOLD — 與其由我們來告訴你如何 Be Bold,不如交由你來定義。這一次,BBOLD邀請了六個背景迥異的女性,從她們自身的經歷出發,分享對 Bold 的想法。 第五位是劉君冬 Dorothy Lau。 Dorothy Lau 我想要做到嘅target,我做完先至會離開 她是《綠野仙蹤》裡的真人版桃樂絲,六年前從OZ(奧茲國/澳洲)回到香港,為了一圓音樂夢。 Dorothy 作為藝術系學生,有一門獨有的美學。她喜歡Power dressing,oversize和 mismatch 的風格,她形容這種穿搭是她上戰場的盔甲,帶點反叛,又有點倔強的底蘊,跟她的個性如出一轍。她是美指、服指、MV導演,也是獨立音樂人。多重身分,全因她從不把自己困在同一崗位上,由幕前變做幕後再做幕前,可以做的,她都想去嘗試,桃樂絲也因而經歷了一段奇幻旅程。 她當初決定回港,也相當的決斷。由毅然辭在澳洲gallery的工作,把一切行李搬回香港,到在這裡慢慢找到自己的夥伴,明顯不是一個審慎的計劃。事實也證明,有時一股作氣未必就如電影橋段一樣必定能夠成功,她並沒有自此踏上平步青雲的音樂路,反而在朋友的介紹下接觸助理美術的工作⋯⋯然而,也許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所言:「當你真心渴望追求某種事物的話,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你完成。」 二十歲與二十六歲的 Doroth...

【WHY NOT BOLD】享受一個人遊車河 — 自由的輪椅女司機 Rabi Yim

https://youtu.be/iknrneOECyg Let’s talk about Bold.  你會如何定義 “Bold” 這個字? 無畏懼的;自信而勇敢的;顯眼突出的;大膽、放肆、超越通常的界限;粗體的。 Bold 是個多義詞,正如每個人對 Bold 的理解都不一樣。 BBOLD,BE BOLD — 與其由我們來告訴你如何 Be Bold,不如交由你來定義。這一次,BBOLD邀請了六個背景迥異的女性,從她們自身的經歷出發,分享對 Bold 的想法。 第四位是嚴楚碧 Rabi Yim。 Rabi Yim 點解人哋講咗你就信?一定係唔好返嘅咩?你都未試過 Rabi的故事很勵志,也很不可能。 1998年的情人節,他們初次以情侶的身分初會,男生載她回家時一同遇上交通意外,她醒來就是醫院,從此就只能坐上輪椅。短短幾句Rabi 故事的描述,省略了其中的情感,你卻仍然能清楚感受到痛。 她說,一個人最自在。十九歲就獨自到法國讀設計,留了六年時間;受傷後她仍然想自己一個住,有自己的空間。 一個人去洗手間,一個人穿衣服,一個人煮飯。身邊人一邊質疑她,一邊幫助她。結果,她說她想去考車。母親第一時間反對,「你自己出車禍還想考車?」偏偏她擁有一個自由靈魂,嚮往無拘無束的生活,她無有怕,還最喜歡駕著愛車通處走,在車上,沒有人知道她是傷殘人士,她感覺與其他人沒有分別。 從把自己身體轉移上車到拆輪椅搬上車,到底要花多長時間?經過多年的練習後,答案是八分鐘,但當初,她卻用上幾乎半小時才做得到。那時她獨自在停車場練習,「乒鈴嘭唥」的響聲引來了保安的注意。「要幫你嗎?你好像很辛苦。」「不用,我要試,我要練習。」到終於成功後,她一整晚在港島都不停地開車,不想回家。坐著輪椅的所到之處...

【WHY NOT BOLD】唔專業唔合格唔完美 — 抗癌銀髮模特兒LISA·1958

https://youtu.be/94rP4xDXJnc Let’s talk about Bold.  你會如何定義 “Bold” 這個字? 無畏懼的;自信而勇敢的;顯眼突出的;大膽、放肆、超越通常的界限;粗體的。 Bold 是個多義詞,正如每個人對 Bold 的理解都不一樣。 BBOLD,BE BOLD — 與其由我們來告訴你如何 Be Bold,不如交由你來定義。這一次,BBOLD邀請了六個背景迥異的女性,從她們自身的經歷出發,分享對 Bold 的想法。 第三位是LISA·1958。 LISA·1958 LISA·1958 是一位新晉模特兒,入行短短三年,她自稱為一個不專業、不合格、不完美的模特兒,由於她左腳神經永久受損,需每日服食止神經痛藥紓緩疼痛。如穿著高跟鞋會引發痛點,左右腳平衡力弱,有很多姿勢她都無法做到,身體有限制。聽她的故事前想先讓你知道,她今年六十五歲,是個四期淋巴癌的康復者,她的模特兒夢已經幾乎有 60 年了。 Lisa 說,自己稱不上是女強人,只是一個我行我素的人,「想到的就去做」。然而,她比較貼近「想做的就要做到」。她成長於中國內地,那時候的社會環境不允許她自由選擇職業。她愛美,喜歡上鏡,儘管當時連模特兒這個職業都未興起,她就當起了「巴士小姐」,就算每個月工資只有數十元,她卻捨得花過百元買衣服。後來,她出國到了日本讀書、打工(儘管當時她連一句日文都不懂),她每件事都敢學敢做,最後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後來她又來到香港,一切又再重新來過,反正她未曾停下腳步。這是 Lisa 的第一人生。 上天似乎知道她喜歡挑戰自己,於是幾年前在她身上安排了個高難度的挑戰。 初時只不過以為左腳發炎而疼痛,還以為自己走路走太多,誰知一到醫院檢查,就發現了一個 15.6c...

【WHY NOT BOLD】專寫道德淪亡故事 — 【有甜/重口/愛情】網絡作家 沈卓怡(內含劇透+長文)

https://youtu.be/4igDOaBTqpg Let’s talk about Bold.  你會如何定義 “Bold” 這個字? 無畏懼的;自信而勇敢的;顯眼突出的;大膽、放肆、超越通常的界限;粗體的。 Bold 是個多義詞,正如每個人對 Bold 的理解都不一樣。 BBOLD,BE BOLD — 與其由我們來告訴你如何 Be Bold,不如交由你來定義。這一次,BBOLD邀請了六個背景迥異的女性,從她們自身的經歷出發,分享對 Bold 的想法。 第二位是沈卓怡。 寫小說就係俾我盡情鳩噏,我講乜都得 沈卓怡 「我抽插任何嘢都得。」她的文字在深宵閱讀時份外辛辣,辣得醃眼。 人人都叫她沈卓怡,那是她書中的角色名,其實她在連登的會員名稱叫「乳陰服務熱線」。對,就是如此明目張膽。正如她所寫的題材 — 專寫道德淪亡故事。她偏愛邊緣群體,喜歡刻劃人性的脆弱部分,「當二人赤裸相對時,往往也是內心最赤裸的時候。」性在男女關係之中的確很普遍,但並不是人人都刻意談論,她反而把這些情感的碎片放大。當她於寫作路上慢慢找到自己的定位,她的作品不再局限於「甜故」,而是成了一種獨有的「沈卓怡體」。 跟沈卓怡聊天,你會發覺她有一種骨子裡的反叛。 她並不是一個擅於計劃的人,所以當主流作家都以「一年一書」為目標,她偏偏反其道而行。「搬字過紙對我來說是沒有意思的。」她的《煙消人散》,從用紙到設計都別出心裁,她在乎的不單止故事本身,更加是一種閱讀體驗。莫名的勇氣讓她一口氣印了相當可觀的刷數,而售價也定得頗高。你未必可以從連鎖書店中找到它們的影子,有緣人大概可以在網上購買。相距她上一部推出的作品經已過了兩年,她絕對儲夠了足夠的字海出版另一本書,但她也不趕。相比起出書的計劃(如有的話),她更享受現時被新事物衝擊和...

【WHY NOT BOLD】我有社交調節開關掣 — 社恐模特兒 Zelia Zhong

https://youtu.be/RoEZzYOq3J8 Let’s talk about Bold.  你會如何定義 “Bold” 這個字? 無畏懼的;自信而勇敢的;顯眼突出的;大膽、放肆、超越通常的界限;粗體的。 Bold 是個多義詞,正如每個人對 Bold 的理解都不一樣。 BBOLD,BE BOLD — 與其由我們來告訴你如何 Be Bold,不如交由你來定義。這一次,BBOLD邀請了六個背景迥異的女性,從她們自身的經歷出發,分享對 Bold 的想法。 第一位是鍾浠文 Zelia Zhong。 呢個世界無所謂公平唔公平,只要你將每一件事做到最好。 Zelia Zhong 我姑且大膽地稱 Zelia 為「社恐模特兒」。 鎂光燈下、鏡頭前,她是個大方自信、專業的模特兒 — 高佻的身材和一把長黑髮是她的標記。從她的一顰一笑、活潑的舉止,你絕對想像不到她背後的反差:她是個典型宅女,平日社交和應酬可免則免,你可能要花上極大力氣才可以把她推出家門,相比起努力運動保持身材的女藝人,她坦言自己缺乏動力,大多數時候都寧願在家看韓劇。 因家人工作的關係,小時候 Zelia 習慣獨留在家中看電視,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夠自言自語,內向而文靜的她甚至被老師誤會過有自閉症。誰想到當天那個以電視為伴的女孩,今天出現於螢幕前示人了。 這個不擅交際的模特兒,當初由上海毅然放下原本做得頗為順利的工作來到香港,於是,開始重新適應一個新的地方、新的語言。這一切對於她來說都不簡單,幸好她身上有一個自動調節的開關掣。為著自己喜歡的模特兒工作,她學習去平衡外向和內向的自己。 那是一種內在的訓練。她曾經挑戰過自己在旅行途中要主動替一百個陌生人拍照;在陌生環境主動打破冷場,帶起話題匣子;當自己情緒受困時反而在社交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