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還女角們話語權 — 貝克德爾測驗

星期天下午,你賴在家裡無所事事,決定打電話給好朋友 Liz。 「我們去看電影吧!」你提議。 「哪一齣?」Liz 的聲音懶洋洋的,似乎也正悶的發慌。 「隨便吧,只是想打發一下時間。」 「那可不行,我看電影有三個特定的準則。」Liz 突然認真起來。 你以為她所說的無非是片種或演員之類的,結果她卻列出了三個奇怪的要求: (1)片中至少有兩位有名字的女性角色(2)她們必須與彼此交談(3)談話内容需與男性無關 聽畢,你立即想了一下最近上映的電影 — 《閃電俠》、《變形金剛》、《蜘蛛俠》、《狂野時速》⋯⋯這些傳統商業片以及英雄片似乎可以先排除在外,那麼《小魚仙》呢?人魚 Ariel 和邪惡海洋女巫 Ursula 的確是兩名女性角色,也應該會與彼此交談,但 Ariel 正正是為了Prince Eric 才決定在陸地生活;至於戰爭片《譯戰同盟》,你決定先不管一整隊美軍當中有沒有女角的可能性;港產片《命案》,三大男主角,還是一齣關於鳳姐被殺案的電影,還是先排除在外;英國獨立電影《日麗》?主要圍繞父女倆的旅行瑣事⋯⋯一時間,你發現原來符合要求的電影乍眼一看幾乎數不出任何一部!你的確被 Liz 提出的要求考起了。 沒錯,這三個電影的「準則」正是出自「貝克德爾測驗」(Bechdel Test),它是一個用於評估電影、書籍或其他作品中性別平等程度的指標。它最初由漫畫家 Alison Bechdel 於1985年她所創作的漫畫作品 Dykes to Watch Out For 中嘲諷電影中缺乏女性代表性的作品,進而演變成用以測試性別平等標準的簡短測驗。 當然,一部電影不能單靠單一測試來衡量其女性形象在電影中呈現的代表性,甚至可以說貝克德爾測驗並不是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測試,你大概會在想,我們該有更好的衡量標準。但歷年來(直至今...

Barbie的美麗哲學

真人版電影 Barbie 將於七月上映,隨著玩味甚濃 2023: A Barbie Odyssey 的預告片推出,坊間對情節走向也有著無窮猜測。 Barbie 的製片們向外間透露,這部電影將是一個關於講述 Barbie 作為一個現代女性的自我探索和成長的故事,她將克服許多挑戰和障礙,並且發現她真正的自我和真正的夢想的故事⋯⋯聽起來非常的正面而有教育意義,與它的預告片恰恰相反。 你也許對 Barbie 「有點上年紀」這回事不會怎麼意外,但若然知道她今年已是個踏入64歲「花甲之年」的女士,或者你也難以把這個歲數和她的外表聯想在一起,而這個看似永遠停留在二十來歲的金髮美女卻無論於玩具、影視、甚至時裝界,都仍帶著強烈的存在感。 Barbie 年代進化史 Barbie 於1959年由美國 Mattel 推出,於美國紐約市玩具展首次亮相,當時 Barbie 的身材比例為1:3,身高11.5英寸,體態高挑而纖瘦,是一位金髮、藍眼、綠襯衫和身穿黑白橫間泳裝的模特兒(亦是 Margot Robbie 於預告中身穿的服裝)。多年來 Barbie 作為一個流行文化指標,她的外貌、身材、職業、文化等各個方面一直隨年代變遷而進化。 1960年代:Barbie 於這個時期的服裝風格反映了當時的流行趨勢,例如迷你裙、靴子、長直髮等。不少週邊產品也隨之而推出,包括家具、汽車、玩具馬等。而她也會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例如電視節目、音樂會、時裝秀等等,讓孩子們更好地體驗 Barbie 的生活和角色扮演。她同時扮演著不同的職業角色,例如空中小姐、太空人、摩托車手,展現了女性在當時社會中的多樣性和自主性。 1970年代:隨著 Mattel 推出了第一個非裸體的 Barbie,她由原有的形象開始繼續發展:頭髮變得更加豐盈而髮型更多...